近日,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吴学夫教授接受了白杨网专访,就新文科建设、设计教育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设计教学等话题进行了分析和回顾。
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已有十年,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中,设计学既享受了丰富多元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愈加复杂的生存考验。2020年教育部提出新文科建设,这项行动为设计教育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结合新文科建设的语境,需要对设计学科的范式、空间、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开放性的思考将有助于学科和专业实现深刻的改革,从而达到或接近一流的水平。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真正的一流绝不是同质化、标准化,而是通过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来建立制高点。
今天的设计学科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一流的设计教育是建立在设计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从学科入手梳理分析当前环境下设计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设计学发展范式有待研究。自18世纪中期人类告别手工时代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设计经历了从工艺美术到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后,当代设计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如今,设计的功能不再只是美化和装饰,人们普遍认为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这是一种现代观念。由于人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设计的形态不断更新。今天的设计所服务的对象从原来的有形对象拓展到无形的对象,比如服务的设计、关系的设计、系统的设计、机制的设计等。宏观地看,人类社会从牛顿到比尔盖茨,都是靠技术创新引领世界发展,设计只是全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而在全球知识网络经济时代中,设计为全产业链和系统提供创新驱动力——设计驱动商业创新、社会创新。
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11年学科调整,设计学升格为一级学科。虽然设计学的学科地位不断上升,但设计学的基本范式还有待建立。凡有传统积淀的学科,它的学科范式一般在历史、理论、批评几个方面展开,形成稳定、公认的法则和模式,但设计学研究的坐标、参照系以及基本方法、模式都在迅速转型更新,变化太快,新的定义层出不穷,设计学亟待构建一种能够适应设计形态不断更新的学科范式,只有这样才能连接起历史和未来,为当下的设计教育找到共同的信念,明确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提出什么问题、如何解释问题以及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这对于正在追求一流的设计院校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2018年亚洲最具权威的设计奖Good Design Award的年度设计大奖颁给了一位叫松岛靖朗的日本和尚,他的“寺庙零食俱乐部”项目在4798件作品中胜出,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和尚获得的年度大奖项目。“寺庙零食俱乐部”就是将人们供奉给寺庙的食物供品(如点心、水果)收集起来重新分配,分发给贫困家庭的儿童,并带动了975所寺庙、392个地方团体加入到这个项目之中,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食物和心灵慰籍。这个项目并非有形的产品设计,其意义在于创造了一项美好的机制,体现了一种社会创新概念,其设计主体、设计对象以及设计方法都颠覆了设计的传统范式,为当代设计赋予了新的定义。
设计学科的空间正在扩大。设计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空间一致性,社会空间越大,设计学科的空间相应也扩大,二者紧密相关,互为映射。今天,由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构成的社会系统越来越复杂,一方面是科技生产力日趋发达,社会的结构方式呈现交叉、跨界的状态,另一方面是全球出现各种重大问题,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的需求从简单变得复杂。设计必须要为世界的现状作出响应,设计在学术和实践层面所能介入和影响的现实领域不断拓展,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应变得越发复杂多样,于是设计的边界向外扩大,由此带来设计学科的空间变大,并且涌现出各种机遇。
例如前几年社会上出现的共享单车,既是一种商业模式,也是一项当代设计,是社会大空间下设计与商业跨界的产物。共享单车重构了人与交通工具的关系,它和其他共享类服务一样,是设计中“问题导向”的体现——针对城市中生活的痛点,运用设计思维进行社会资源重组和关系重构。共享单车以商业的名义出现,但指向了当代设计的社会功能。当然,共享单车自身产生的问题或许也需要设计思维介入来解决。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设计教育的基本格局是以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工艺美术设计等专业构成,随着社会空间和设计学科空间的扩大,我们必须拓宽知识结构才能满足设计教育的需要,近年来出现的城市设计、社会设计、危机设计、绿色设计、康养设计、设计策展、设计产业管理等新型的专业和方向,正是反映了设计学科的边界扩大化现象,设计教育的发展空间充满了巨大的可能性,各地设计院校可以从中找到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战略。
设计的价值观需要重塑。世界现代设计史也是一部中国足彩网:设计价值观的演进史。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强调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建立起了现代设计的基本价值观。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出现了“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从此,为了追逐新款式而消费的习惯取代了有节制的传统消费习惯、“设计追随销售”的理念取代了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这种设计制度扩散到全球企业,被长期奉为商业的法宝,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上世纪70年代,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出版了《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严肃探讨了设计的社会责任,首次提出设计伦理观念。到上世纪80年代,欧洲产生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价值观,提出与以往以技术和商业为中心的设计制度不同的思想,强调人(用户)的因素在设计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倡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近年来,IDEO公司在世界各地推广设计思维,认为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与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成功,还能通过创新设计来促进全社会的普遍福祉。埃佐·曼奇尼(Ezio Manzini)教授则对“社会创新设计”这一概念提出更为复杂的定义,他的《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这本书体现出一种社会改良思想,认为社会创新设计是服务于普通大众、面向日常社会问题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
可以看到,当代设计的价值观经历了一个从满足需求到追求社会责任的演变过程。设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内容,而是要建立全局性的价值观。从世界各大设计院校正在发生的情况来看,当代设计教育秉承的是基于良知与理性、超越个体差别(如宗教、民族、性别、分工)的价值体系。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价值观变迁,我们的设计教育面临着复杂的价值命题,如何在西方设计文化的影响下处理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如何在岌岌可危的全球环境中发展可持续设计的教育?如何在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中推动社会创新设计的普及?特别是今天,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冲击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关注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紧张关系。设计的价值观并非只是表现在具体的产品新功能或材料的环保性上,而是塑造一种新的价值和系统,推动生产、消费和社会治理得以良好的运转。设计,作为一种专业或一种文化概念,需要突破自身界限,用创新连接宏观的社会,我们相信设计可以影响世界。
中国传媒大学的设计教学有何特色?
中国传媒大学的设计教学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特征,比如 “艺术与科技”、“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设计专业的教学都体现了与不同学科的融合,将设计与技术、与城市、与商业进行充分结合。交叉性既是中传设计教育的特色,同时也代表了设计学未来发展的趋势。此外,设计教育还要与更加宏观的社会进行对话,在具体教学中突破专业的界限,强调学生首先要在价值观的认识基础上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比如我们的跨专业团队曾于2015年至2018年期间长期深入北京CBD的某个城中村进行文化调研和社区实验,对城中村内的谋生方式及营商环境、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和娱乐、生活信息交换、垃圾回收系统等几项“村民”们重点关心的问题展开对话和分析、制定设计策略,进而运用设计与传媒、产业、社会学交叉融合的优势,最终产生思辨性的设计方案。这项社区实验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项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教学介入了城市公共管理,对城市更新运动中的人性化问题以及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出了价值判断和创新思路,培养学生建立起设计的价值观和整体观。
从设计教育的视角如何理解新文科建设?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迅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词,众多专家进行了详细解读。对于设计学科来说,接受新文科的概念并落实到设计教育中,必须要结合设计教育的特点来进行理解。
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一个新概念的出现,要先分析它产生的起因和动力,才能充分解释其意义。新文科的提出,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领域的教育作出改革。外部环境是指相对于学科本体而言,能够影响学科发展的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所构成的环境,特别是技术的变革,像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技术、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来势凶猛的新技术构成了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经济环境,深刻冲击了传统的文科教育。新文科是把新技术、新经济的影响因素充分加入传统文科的教育当中,强调文理交叉,让文科教育不再是真空环境下独立封闭地发展,而是要开放边界,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地融合发展。从教育角度来看,新文科其实是对一直以来的知识精细化、专业化的一次调整。
新文科的这个含义对于设计教育来说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我们认识到现代设计的学科空间已经大大扩展,那么与新技术新经济的融合发展本来就是设计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新的科技出现必定使对设计学的解释走出其话语内部,催生出新的可能。在这一点上,设计学或许会成为新文科概念最有力的注解。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讨论“新文科”一词时,需要同时联系“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的提出,理解所有这些提法的背后存在的共同驱动力——国家的需求。我们要看到,国内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是近期教育改革的一个大背景。中国的崛起,并不代表掌握了国际叙事话语权,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方面西方常常把中国视为挑战者和制度性对手。而教育正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助推器,提出新文科建设是具有战略性的决策。新文科的国家意识体现为提高文化话语权,解释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等重大问题,改变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中国理论,形成中国学派。
对于设计教育来说,结合新文科的国家意识、在国家高度思考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基本责任。设计教育有义务去回应这些重大议题:面向未来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发展新格局;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下迫在眉睫的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不同的院校有着不同的设计教育优势和特色,在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具有各自的发力点和领先机会。
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被普遍认为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好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2021年3月发布在《Nature》子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的一项研究引起广泛关注,中美俄印联手调研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是中国学生表现垫底,经过四年大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反而下降。这个新闻的刷屏流传,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忧虑。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用于辨明或判断事物的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新文科提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突破学科知识的专门化,可以说,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氛围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单纯以技术为中心的学科训练中,学生容易缺失人文素养和反思能力,新文科为理工科和技术发展输出人文素养,赋予创造思维和社会关怀意识。
利用新文科带来的增长点,设计教育将进入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反思能力的新阶段。为实现这些目标,现有的设计教育就需要转型、改造和升级——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设计能力的认知性掌握要跨越到批判性和创造性能力的提升;学习的内容要从孤立的某一专业领域知识跨越到整合性的跨学科知识,既要掌握设计表现的技能,也要注重设计的管理、设计文化的研究以及与产业的融合;设计实践的目的从交付解决形态和功能的方案要跨越到将设计作为一种思辨的工具,创造讨论和想象的空间,重新定义我们与现实和未来的关系。
总而言之,新文科建设赋予了设计教育发展多种新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借助新文科带来的东风,从设计教育的角度出发主动结合新文科建设,让设计学科成为新文科建设中的真正受益者。
(编辑:宋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