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气”背后的担当精神

中国足彩网:大型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

发布时间:2017-10-31浏览次数:126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脱贫大决战》节目拍摄现场

一个时期以来,“真人秀”引领电视节目风潮,跟风者众。然而时间一长,这类节目变得内容苍白、意义缺失,观众越来越不满。其实,这类节目的问题不是出在形式上,而是出在内容上,出在其缺乏积极的意义追求和价值导向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卫视摒弃“浮躁喧哗”,走进“田间地头”,把主场景设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用全新视角、全新思路,推出一档承担历史使命的“真人秀”。2016年10月26日,大型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正式在河南卫视推出。今年10月11日,节目第二季开始播出。两季节目紧扣当前脱贫攻坚这一重点工作,主动站位,积极发声,既是报道者也是参与者,从产业扶贫到教育扶贫,从健康扶贫到易地搬迁,通过特约记者和脱贫观察员的视角,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彰显出河南在全国脱贫攻坚中的责任与担当。

与当前众多的“真人秀”节目相比,《脱贫大决战》没有烦琐的内容设置,没有哗众取宠的嘉宾夺人眼球,而是将公益名人基层采风和演播室访谈结合起来。这档具有强烈政治性和现实性的节目,不仅具有真实感人的内容和人文关怀的向度,更有生动活泼的形式,从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脱贫大决战》小成本、低投入,不走搞怪、搞笑的路线,可以说看起来有些“土气”,但播出后却受到广泛关注。

《脱贫大决战》好在“真而不秀”。最真实的,往往最能触及心灵。《脱贫大决战》选取家喻户晓的“名人”来到田间地头,去走村串户。敬一丹拉着兰考县爪营四村老程的手,与他一起策划馒头品牌;牛群在确山县当起了“评委”,与村民们一起为羊选美;尼格买提在光山县向孩子们学习赶鸭子;孙涛感受普通村医一天的酸甜苦辣……这些“名人”展现出来的,是真实地流露出他们面对贫困现状的触动和了解到帮扶措施的感动。

《脱贫大决战》好在以人为本。这档栏目中,“名人”和普通百姓一同登上舞台。这一刻,他们都是真实的个体,用亲身经历赢得人心。《脱贫大决战》的出现,不仅带来思考的力量,更是将社会对节目的共鸣,换来了实实在在的落地帮扶。2016年10月,节目播出潘春婷返乡创业,带动父老乡亲勤劳致富的事迹,她也被亲切地称为“山药姑娘”。如今,“山药姑娘”的品牌越做越大,为兰考百姓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潘春婷只是《脱贫大决战》中众多真实脱贫人物的缩影。“我们不只要做脱贫攻坚的见证者,更要做脱贫攻坚的参与者”,节目的这一定位,使之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脱贫大决战》好在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走心”,是《脱贫大决战》出彩的关键。“真人秀”重要的不是人为地“作秀”,而是要“走心”。《脱贫大决战》聚焦贫困群体和扶贫干部面对困难、努力转变的过程,这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职业情怀、“我为人人”共同富裕的民族情怀,难能可贵。《脱贫大决战》表明,在思想意识上有大情怀的电视节目才可以直击心底,让人感受到喧嚣背后原始的真实。

“真人秀”节目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重“面子”而忽视“里子”,似乎只要节目里有明星,不管他干什么都可以带来收视率。但这种“咀嚼身边的小悲欢,并拿这小悲欢当大世界”的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表现形式,实际上只是一种小情小调的“滥情”风格。《脱贫大决战》同样借助了“名人”,但选择的是有公益情怀的知名人士,并深度挖掘公众人物的人格魅力、榜样力量,通过他们“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实践和探寻,彰显扶贫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内蕴。用心做、用情做、以参与者的身份去做,使《脱贫大决战》把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显示出了电视节目真正的意义与魅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执政党对广大人民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华民族共同进步的民族情愫。要兑现庄严承诺,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电视媒体的大时空里,我们呼唤更多像《脱贫大决战》这类扶贫公益节目的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正如《脱贫大决战》所展示的那样,炙热的主题情怀、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强大的宣传推介,更能彰显主流媒体的拳拳初心和使命担当,更能生动地呈现党和国家扶贫战略在河南乃至全国的具体实践,更能助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而这正是它对于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甚至电视艺术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作者:张金尧 何弘,分别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河南文学院院长

                                                                        (编辑:王丹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