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管理体制与人事制度改革
一、内设管理机构的调整
1980年 6 月 9日,为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广播学院临时党委作出以下决定:
1)成立“学生工作部”;2)各系要有一名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设一名专职团总支书记负责学生工作;3)健全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制度,各年级配备一名政治辅导员,各班配一名班主任。组织落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6 月 26 日,经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批准,学校增建如下机构并任命相应的干部:图书馆:馆长陈国光,副馆长王健、张留藏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李枫生产处:副处长刘道宗、高宪伯、毕鉴泽印刷厂:厂长毕鉴泽(兼)
1983年 10 月 7日,广播电视部党组任命贠振华为北京广播学院总务长,党委常委。11 月 24日,学校党委就后勤机构调整和干部配备报告广电部党组,12 月 2日批复任命:将院务处分为总务处和计划财务处;总务处处长曲树范,副处长陈山水、王崇明;计划财务处长由学仁,副处长李益昌。
1984年 3 月-5月,学校党委对职能部门干部进行了调整任命:党办主任功勋,副主任黄勇;组织部长韩俊峰;宣传部副部长朱光烈;院办主任陶翠亭;教务处长陈宇锴,副处长张国瑛、吴远香;人事处长董纯玉,副处长董本殿;老干部处长邬善新;保卫部部长秦玉萱;函授部(干训部)主任于春生,副主任车洪才、孙长禧;生产处长毕鉴泽;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姚惠龙、沈禄庚、周鸿铎;语言文学部主任彭飞,副主任田本相、施旗;学生处副处长李长胜;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姜树琪。
1986年 7 月 28日,院党委调整任命:许俊基为图书馆馆长,李宏桥为副馆长;姜树琪为出版社社长;杨振南、杨光华为教务处副处长;何修观为科研处副处长;万军为总务处副处长;刘云华为组织部副部长;孙陌生为生产处党支部书记;王克瑞为播音系党总支副书记;孟庆荣为文艺编辑系总支副书记;张巨才为微波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经党委常委研究同意由院长聘任:赵玉明为新闻系代主任;张凤铸为文艺编辑系主任,周华斌为文艺编辑系副主任;王宏参为无线电系副主任;王珏为新闻所所长。
1989 年 1 月 26 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干部司召开学校系、处级以上干部、正教授等 148 人会议,就北京广播学院新一届正、副院长人选举行民主推荐。3 月 16 日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1989〕第 179号文,任命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院长常振铮;副院长刘继南、赵玉明、周铜山、王纪言。1990 年 4 月 12 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党组决定:学院党委常委由常振铮、刘继南、赵玉明、周铜山、王纪言、黄勇 6 人组成,任命黄勇为学院党委副书记。1990 年7 月 31 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党组任命刘继南为广院党委书记,免去副院长职务,胡大忻改任调研员。
为了对理工科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设备使用效率,提高实验教学水平,1991 年 6 月 15日,北京广播学院决定成立“电路实验中心”,任命韩宪柱副教授为主任,韩菲菲为副主任。
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由于管理干部的岗位不同,承担的工作差别很大,不可能按同一标准进行考核。根据中央和北京市委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管理干部的考核按三级进行:院级领导、系部处级(正职)领导和一般干部。
1991 年10 月,北京广播学院党委制定了《北京广播学院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制度》规定:评议对象是院、系(处)两级领导,每年年底评议一次,主要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重点是坚持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情况;开拓、创新、改革,履行岗位职责、贯彻民主集中制、联系群众和廉洁自律情况。北京广播学院校级领导在系、处党政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参加的范围内述职;系、部、处级领导干部(正职),在各自单位的全体人员会议上述职,然后分别组织评议并对评议结果进行反馈、申述、表态等。
对副处级及以下人员的考核,由部门正职领导负责,人员较多的部门成立由党政领导、工会负责人和群众代表参加的考核小组,负责本部门全体人员的考核工作。考核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内容仍然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采用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自我考核和领导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三、工会工作
1978 年 8 月,北京市工会要求在全市恢复和健全教育系统工会组织。经北京广播学院党委批准,成立了北京广播学院工会筹备委员会,负责建立学院工会的筹备工作。根据1978 年 10 月教育部通知试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在党委领导下,定期举行师生员工代表大会,听取雷速体育:的报告,讨论学校有关重大问题,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对学雷速体育:干部进行监督。”(第 52 条)的规定,1980 年 3 月,、召开首次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大会议程是:听取1979 年工作总结报告;讨论 1980 年工作要点,并对学校各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 106 人,还有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副局长,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副部长,北京市总工会的代表等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是一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大会,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共提出议案265 项。《光明日报》报道了这次大会。在 1984 年 5 月举行的北京广播学院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由24 人组成的工会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刘继南兼任工会主席。北京广播学院工会在解决教职工子女就业、发放困难补助、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以及其他直接涉及教职工生活福利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节 校园文化
一、校歌诞生
1980 年,由1978 级文编系叶延滨作词,团委教师刘天礼作曲的《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以象征着青春、团结、昂扬向上的白杨为喻,描绘了北京广播学院校园的秀美风光,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北京广播学院学子渴求知识,勤奋钻研,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赞美了广大师生献身传媒事业,志在一流,以天下为己任的敬业精神和远大志向,在同年被选定为北京广播学院校歌。整首歌歌词优美,韵律悠扬,充满青春气息和美感,唱出了传媒学子的青春和理想,是“广院精神”的生动体现,深受师生喜爱。1982年,《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获奖歌曲,并向全国推荐,随即这首歌成为了 21世纪 80 年代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
《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手稿
《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作词叶延滨
二、校报与广播台
校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有专业报纸传播信息、提供娱乐和教育的功能,又担负着记录、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教职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校报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学院党委的喉舌,是反映学校各项工作建设成就和教职工心声的重要阵地。
《北京广播学院院刊》,创立于1959年,后停办。1982年,《北京广播学院院刊》复刊,党委书记兼院长石敬野为复刊后的第一期学报撰写了“祝贺与希望”的短文,刊登在报眼的位置。设有新闻、教学、思想教育和文艺等四个版面,每期20480字。
复刊后的第一期校报(1982.4.15)
北京广播学院校园广播台成立于 1958年,除学校停办期间外,广播台一直在工作。最初的广播站设在一间只有几平方米大小的小平房内,设备很简单,覆盖的范围也很小。由于是播音系学生做播音员,新闻系学生做编辑,无线电系学生做机务,北京广播学院校广播台颇具专业电台风格。
北京广播学院广播台原貌
1991 年初,经学院主管领导常振铮院长的批准,向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提出开办有线电视台的申请。4 月,得到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批准,有线电视台的负责人是王纪言副院长,收视户数 1 500 户,收视频道 8 个,开设频道:VHF1—12频道及 VHF 增补频道。由学校自行施工,节目制作场所 1 000 平方米,播放场所 100 平方米。编制30 人。1992 年 11月经学院有线电视台负责人批准,北京广播学院有线电视台申请验收,并于次年 4 月,经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验收通过,审批合格,并入北京市有线电视网(BCTVN),运行呼号是:北京广播学院有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的设置、建设,验收通过和开播,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环境的内涵,活跃了校园生活。